名誉校长

1970-12-31 00:00:00 admin 点击:[]
十世班禅大师与我校藏汉双语教育之缘起
 
        双语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课题,藏汉双语教育是“世界屋脊”性的教育难题。30年前,广大师生员工筚路蓝缕、手胼足胝,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始终引领我省高校藏汉双语教育,如今,全省乃至全国藏区的藏汉双语教育启山林,成栋梁,立广厦,得到长足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教育蓬勃发展起来,我省广大藏区相继建立了藏文中学(民族中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植根于城镇、山村和牧区,揭开了藏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序幕,至1994年全省已有52所藏文中学(民族中学),在校生三万余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藏汉双语师资奇缺(当时仅有364人),民族中学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民族学生的升学率过低,故完善民族教育体系的呼声在教育界日益高涨,当时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成立民族师专的谏言成为热点话题。省府鉴于当时经济状况,建议有条件的自治州积极承办民族师专。此背景下,海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多巴同志决意在海南州组建民族师专,责成州委、州政府有关领导和教育局负责人成立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筹备领导小组,从此,民族师专的组建步入一系列审批程序中。
        1984年5月24日,省政府以青政(1984)48号文批复:同意在海南州建立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为厅、局级机构,受教育厅领导,由海南州代管,主要任务是为我省六州民族中学培养藏汉双语师资,学校规模七百二十人,职工编制360名。是年6月至10月间,原省政府副省长班玛旦增同志莅临海南州指导民族师专的筹备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成立了省民族师专筹备领导小组,为民族师专的建立倾注了无比的关怀与支持。1985年3月14日,国家教育部以(85)教计字031号文正式批复:同意“在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三年,在校生规模为720人,从1985年开始部分专业招生。”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历经一年四个月的审批过程后,终于批准建立。
        青海民族师专的建立,是我省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我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标志之一,为培养高层次的藏汉双语师资队伍,推广双语教学,保障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力,体现语言文字平等政策,促进和巩固民族团结,提高和发展民族生产力及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985年11月25日,省委以青干通字(1985)30号文任命多杰太同志为中共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委员会书记,拉毛才旦同志为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党委委员。1986年6月任命李寿全同志为校党委副书记,组建了青海民族师专第一届领导班子,在“受海南州的具体领导和省教育厅业务指导”的领导体制下开始踏上了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历程。为了更好地发展藏汉双语教育,1986年1月22日,学校聘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为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名誉校长,大师愉快地接受了学校的聘请。1986年4月,学校从海南民师和州农牧技校迁移到空军共和场站家属院内,租用空军共和场站家属院部分土地,开始白手起家。为落实校址,学校曾三迁其址,是年6月29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一行来校视察工作时语重心长地指出:你们是无基建经费、无校址、无校舍、无设备的“四无”学校,学校发展要靠艰苦创业精神,并欣然题词:艰苦创业、逐步完善、培养合格师资,为发展民族教育做出不懈努力。为了摘掉“四无”的帽子,校领导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经过多方努力,1986年8月8日省政府(1986)102号文批复:同意青海民族师专与海南州民师分办,民族师专校址建在兰空共和场站家属院。校领导专程赴北京向十世班禅副委员长汇报工作,并通过班禅大师向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请求在兰空场站家属院内解决校址问题,遵照主席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后勤部以(1986)后营字第253号文批复兰空共和场站:同意将场站围墙以北82亩土地移交给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出让土地内的营房、设施等,由民族师专拨给相应经费作为补偿。从此,结束了学校没有校址的历史,1987年10月23日共和县人民政府在现校址的西部划拨60亩土地供学校扩建校舍用地。后来,学校又征地60亩,使学校占地面积达到200亩,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世班禅应允担任名誉校长题词
 
        在学校和州政府努力下,1987年2月2日,省计委下达了青计社[1987]021号文,对学校的建设规模、编制定员、建设内容、控制投资、建设进度等进行了详细批复与具体要求,工程概算核定为1250万元,要求全部工程于1990年建成。至此,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基本铺就,接下来的工作是,立足规划,全力争取工程立项,落实基建投资,边建设边办学。在这办学困难的关键时期,班玛旦增副省长连续主持召开了十五次不同层次的会议,明确要求学校的筹建工作一定要按照省政府“全部工程于一九九零年建成”的精神和计划开展实质性工作。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学校的建设步伐极度缓慢,建校七年来,原定开设的六个专业,除建校初开办的藏文、数学两个专业外,未能开设新的专业,在校生仅有201名。七年中总计投入四百万元,兴建了教学楼、职工住宅楼、锅炉房和单身职工楼,其他如学生公寓、餐厅、图书馆、办公楼等设施迟迟不能立项上马,教职工仅有98名,其中专任教师52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常规管理需要,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匮乏,学校一度处于被合并的尴尬境地。
        1987年10月14日,在学校发展最困难的时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族师专名誉校长、十世班禅大师莅临学校视察工作,并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对青海的藏区来说,需要有这么一所学校,……”并明确指出:“这个学校不能并,不能撤。”大师对学校的困难给予无比关照,个人当即给学校捐款3万元,对全校师生寄予无限希望,大师临别时珍重嘱托海南州委、州政府多多关照学校发展,并深切祝愿“在党的民族教育方针的光辉照耀下,你们这个学校第一能够生存,第二能够发展,前途是无限光明的”。这次重要讲话使全校师生深受鼓舞,群情振奋,大家决心齐心协力办好民族师专。此后,大师在日理万机中时常牵挂着学校的发展,并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对藏汉双语教育给予深切的关怀。从1988年起,学校建设有了新的起色,国家累计投资一千四百多万元,新建校舍31810.84平方米(含2001年自筹资金修建学生公寓4500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7656.42平方米,从此,以教学实验楼为主体,名誉校长办公室为特色,图书馆和办公楼相拥而成的建筑群落拔地而起,绿树成荫,花草争艳的校园环境装扮着成长中的民族师专,从此,“四无”学校成为历史。
        1989年1月9日,大师赴西藏日喀则主持五世到九世班禅大师遗体合葬灵塔祀殿——班禅东陵扎什南捷的开光典礼。他在讲话中重申爱国爱教、汉藏团结的观点,赢得了僧俗群众的热烈欢迎。1989年1月28日,大师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在新宫德虔格桑普彰逝世,享年51岁。国家和藏、川、甘、青、滇等地和青海民族师专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大师的崇高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邓小平同志曾当面夸奖大师是我国“最好的爱国者”。中央高度评价大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这是对大师一生光辉业绩的最好概括。